1. 扩内需与稳增长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支持基建投资,拉动钢材消费需求,重点覆盖基建、机械、汽车等领域。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实施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政策,稳定房地产用钢需求基本盘。
2. 破除“内卷式”竞争
综合整治行业恶性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鼓励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产能,优化市场供需平衡。通过产能退出基金、标准协同、资金支持等措施推动行业整合。
3. 绿色低碳转型
深化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碳标识认证制度,支持钢铁行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加快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降碳技术应用。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吨钢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培育绿色贸易,推动钢铁产品低碳化出口,助力全球绿色转型。
4. 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升级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分阶段建设智能工厂(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提升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端钢材(如汽车板、硅钢等),推动产业链协同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5. 国际化布局
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支持钢铁企业海外投资建厂,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引进外资推动国内技术升级。
二、省级层面具体措施
1. 河北省
推动钢铁行业向材料级转型,打造世界级铁基新材料集群;加快设备更新与工艺升级,巩固环保绩效A级企业全国领先地位。
2. 山东省
推进山钢宝武日照精品钢基地二期建设,实施永锋钢焦项目;完善废钢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支持东营建设碳捕集利用示范基地。
3. 广东省
加快氢基竖炉技术应用(如湛江宝钢百万吨级项目),推动绿色化改造,减少碳排放;支持钢铁与石化、建材等行业协同升级。
4. 山西省
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覆盖,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96.6%;推进电解铝产能整合,提升焦炉煤气化产加工利用率至60%以上。
5. 广西省
实施“双百双新”项目,推动柳钢“四个百万吨”工程、玉柴规模倍增计划,加强铝产业链价值提升。
6. 天津市
推动重点地区钢铁产业整体提升改造,支持荣程钢铁等企业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7. 甘肃省
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酒钢集团炼钢焦炉技术改造项目。
三、行业发展趋势总结
供需调整:国家与地方政策均强调通过产能控制、兼并重组优化供需结构,预计2025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3%至9.9亿吨,供需矛盾逐步缓解。
成本与价格:原料成本(如铁矿石)压力仍存,钢价中枢或继续下移,但降幅收窄,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信用风险:行业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与资源优势维持稳定,中小企业面临盈利压力与债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