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结构的特点
- 钢结构自重较轻,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其重量明显减轻。
- 钢结构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钢材的强度和韧性使其在承载时表现出色。
- 钢材的抗振(震)性和抗冲击性优越,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
- 钢结构的工业化程度高,制造过程相对简单且高效。
- 钢结构装配迅速且准确,能够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 钢结构易于形成密封结构,满足特定的防水、防尘需求。
- 然而,钢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易腐蚀和耐火性相对较差。
二、常用钢结构用钢的牌号及性能
- 炭素结构钢:如Q195、Q215、Q235等,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焊性。
-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 优质碳素结构钢及合金结构钢:满足特定的高强度和高韧性需求。
- 专门用途钢:针对特殊环境和需求进行设计,具有独特性能。
三、钢结构的材料选用原则
在选用钢结构材料时,应综合考虑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法、钢材厚度以及工作环境等多个因素,确保承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防止脆性破坏。同时,《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提出了四种“宜”使用的钢材型号,作为条件许可时的首选,但并不限制其他满足规范要求型号的使用。
四、主要钢结构技术内容
- 高层钢结构技术:根据建筑高度和设计要求,采用框架、框架支撑、筒体或巨型框架等多种结构形式,其构件以钢为主,质轻且延性好,适合超高建筑。同时,劲性钢筋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等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
- 空间钢结构技术:空间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刚度大、造型美观和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其中,以钢管为杆件的球节点平板网架、多层变截面网架及网壳等是我国空间钢结构的主要结构型式。此外,大跨悬索结构和索膜结构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轻钢结构技术。这种技术采用了轻型彩色钢板制成的墙体和屋面围护结构,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它由大断面薄壁H型钢墙梁和屋面檩条焊接或轧制而成,这些构件由5mm以上的钢板制成,保证了结构的稳固性。同时,采用圆钢制成的柔性支持系统和高强螺栓连接,使得轻钢结构体系得以形成。这种结构的柱距灵活,可从6m到9m,跨度可达30m或更大,高度也达到十几米,并配备了轻型吊车。每平方米用钢量仅为20~30kg,非常经济实惠。此外,这种技术已经标准化,设计程序和生产企业都已专业化,产品质量上乘,安装速度快,而且不受季节限制,非常适合各种轻型工业厂房的使用。
(4)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这种技术结合了型钢或钢管与混凝土构件的优点,形成了梁、柱承重结构。近年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组合结构不仅整体强度大、刚性好、抗震性能优越,而且当采用外包混凝土构造时,还能提高耐火和耐腐蚀性能。此外,组合结构构件还能降低用钢量15~20%。同时,组合楼盖及钢管混凝土构件还具有少支模或不支模、施工便捷的优点,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这种结构适用于承载较大荷载的多层或高层建筑框架梁、柱及楼盖,以及工业建筑柱和楼盖等部位。
(5)高强度螺栓连接与焊接技术。高强螺栓通过摩擦力传递应力,由螺栓、螺母和垫圈三部分组成。其连接施工简便、拆除灵活、承载力高,同时具有抗疲劳性能好、自锁性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工程中,高强螺栓已逐渐取代了铆接和部分焊接,成为钢结构制作及安装中的主要连接手段。对于车间内制作的钢构件,厚板应采用自动多丝弧埋焊,而箱形柱隔板则适合采用熔咀电渣焊等技术。在现场安装施工中,则常采用半自动焊技术和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及自保护药芯焊丝技术。
(6)钢结构防护技术。这主要包括防火、防腐、防锈三个方面。通常采用防火涂料进行处理,无需再进行防锈处理。但在存在腐蚀气体的建筑中,还需进行防腐处理。国内防火涂料种类繁多,如TN系列、MC-10等,其中MC-10防火涂料包括醇酸磁漆、氯化橡胶漆等多种类型。在施工中,需根据钢结构型式、耐火等级及环境要求来选用合适的涂料及涂层厚度。
五、钢结构的目标与措施
钢结构工程因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技术复杂性,在推广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各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钢结构工程的专业化发展,加强质检队伍的培训,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与新技术应用。同时,大专院校、设计机构和施工企业应共同致力于培养钢结构工程技术人员,推广成熟的钢结构CAD技术。此外,学术团体也应积极参与,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推动钢结构设计、制作与施工安装技术的整体提升。
六、钢结构的连接方法
钢结构连接是确保结构整体性的关键环节,常用的连接方法包括焊缝连接、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焊缝连接通过电弧热使焊条与焊件局部熔化,经冷却固化形成焊缝,具有不削弱构件截面、节约钢材等优点,但需注意焊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热影响区、残余应力和变形等问题。螺栓连接则通过螺栓紧固件将连接件连接起来,施工简便且适用于工地安装和拆卸,但需注意螺栓孔制造精度和截面削弱的影响。铆钉连接则是一种通过铆钉将连接件铆合的方法,其优点和缺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铆钉连接,作为一种传统的连接方式,其原理在于将一端带有半圆形预制钉头的铆钉,经过烧红后迅速插入连接件的钉孔中,随后利用铆钉枪将另一端也打铆成钉头,从而实现连接的紧固。这种连接方式在钢结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传力可靠、塑性和韧性良好,且质量易于检查和保证,特别适用于重型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然而,铆接工艺相对复杂,制造过程中费工费料,劳动强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在现代钢结构工程中,它已被焊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等更为高效的连接方法所逐渐取代。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钢结构中的另一种重要连接方法——焊接连接。焊接作为钢结构连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常用方法包括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等。电弧焊中,手工电弧焊因设备简单、操作灵活而广受青睐,但需注意其劳动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局限性。自动或半自动电弧焊以及气体保护焊则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焊缝质量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此外,焊缝的形式和构造也是焊接连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焊缝形式可根据构件间的相互位置进行选择,包括对接、搭接、T形连接和角接等。而焊缝构造则直接影响着连接的传力性能和受力状态,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需给予充分重视。
角焊缝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侧面角焊缝、正面角焊缝以及斜向角焊缝。此外,还有围焊缝,其焊脚尺寸hf是关键参数。在角焊缝截面形式上,普通式截面焊脚边比例为1:1,近似于等腰直角三角形,但其传力线弯折剧烈,可能导致应力集中。为改善这一问题,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建议采用平坡式或深熔式角焊缝。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螺栓连接的相关知识。螺栓连接是钢结构中的另一种重要连接方式。普通螺栓的形式和规格对于连接的性能至关重要。在钢结构中,常用的大六角头型螺栓,其性能等级通过数字表示,如“4.6级”和“8.8级”。此外,根据加工精度,螺栓又分为A、B、C三级。其中,A、B级螺栓加工精度高,与孔壁接触紧密,受力性能优越,但制造和安装成本相对较高;而C级螺栓则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常用于承受拉力和静力荷载的结构中。
2、普通螺栓连接的排列
螺栓的排列应遵循简洁、统一且紧凑的原则,既要满足受力需求,又要便于安装。常见的排列方式包括并列和错列,其中并列方式较为简单,而错列则更为紧凑。
(二)普通螺栓连接的受力特点
普通螺栓连接在受力方面具有多种特点,包括受剪螺栓连接、受拉螺栓连接以及拉剪螺栓连接等。这些连接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具有各自独特的适用性。
(三)高强度螺栓的受力特点
高强度螺栓连接,根据设计和受力需求,可分为摩擦型和承压型两种。在承受剪切时,摩擦型连接以板件间可能发生的最大摩阻力为极限状态;而承压型连接则允许摩擦力被克服并发生相对滑移,此后外力可继续增加,直至螺杆剪切或孔壁承压的最终破坏。